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活动简报(2021年第九期)
发布日期:2021-12-06 作者:李倩倩来源:太阳成集团tyc7111cc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一流专业申报专家咨询会于2021年11月30日晚在江安校区文科楼517教室召开。受疫情形势影响,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与会专家有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现云岗石窟研究院杭侃院长;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教授;山东大学太阳成集团tyc7111cc院长、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方辉教授;以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陈洪海教授。川大方出席会议的领导包括我院院长霍巍教授、副院长鲍成志教授、李映福教授、院长助理吕红亮教授,以及考古学系主任白彬教授、文化遗产系主任周静副教授与副系主任李林副教授。考古文博学院与会教师代表有张长虹教授、董华锋教授、杨锋副教授、李玉牛副教授、李倩倩副教授以及韩芳特聘副研究员。
图1:会议现场
霍巍院长主持了本次会议。会议于晚上7点30分准时开始,霍巍院长首先介绍了出席会议的四位专家以及我方与会人员的基本情况,他感谢专家们抽出宝贵的时间为川大文博专业建设传经送宝,也指出了川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目标及未来愿景。之后,川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负责人,副院长李映福教授向与会专家详细地汇报了川大文博专业建设各个方面的情况。在李映福教授进行基本情况介绍之后,文化遗产系主任周静副教授作为我校博物馆专业20多年来发展过程的亲历者与实践者,着重介绍了川大文博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及对紧密依托百年名馆资源优势、博物馆改扩建过程来建设专业课的思考。
图2:与会者与专家进行交流
四位专家在线上参会,他们依次发表了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北京大学杭侃教授首先发言,他基于北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发展的相关情况,对川大在文博、考古专业建设方面的努力与成绩予以了高度肯定。联系自身在博物馆文物系统的从业经历,他提出考古、文博事业是“小专业”,所涉及却是“大事业”。“文博是实现考古工作价值的重要转化过程,考古要有人做,博物馆一样要有人做,否则我们无法实现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目前国家、社会对文博领域的需求都非常强烈,文博建设空间非常大,高校需要培养一批文博人,学校要以国家遗产的角度去打破业界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的隔膜与壁垒。第二位发言专家是复旦大学陆建松教授,陆教授介绍了复旦文博系在文博专业研究范畴与教学内容方面的探索,提出复旦文博聚焦的区域与核心方向,即立足于长三角地区、以华夏文明为重点,把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与传播进行三位一体的结合。他基于复旦文博的经验为川大文博的建设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诸多建议。山东大学方辉教授是第三位发言专家,方教授认为川大文博的定位非常准确,依托考古优势学科,博物馆专业顺势而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顶起了中国西南文博的半边天。他从川大文博的师资、招生规模两方面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川大文博应继续立足自身优势,强调实践育人,突出文博课程的特色,加大对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在现有的优势资源之上适当增加师资队伍,弥补一些短板,与此同时扩大招生规模。最后一位发言的专家是西北大学陈洪海教授,陈教授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建设的背景出发,就文博专业“基础”与“特色”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基础”关乎专业的生存,而“特色”涉及专业的发展,二者如何实现平衡与协调,是川大文博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四位专家发言后,霍巍教授对专家们为川大文博分享的真知灼见与细心指导表示了衷心地感谢,他倡议兄弟院校共同协作,一起办好国家急需、社会急需同时也是健康发展的高校文博专业。他说,“专家们的一番话让我院师生非常受益也十分感动。我院真诚地希望通过评估来弥补川大文博自身的弱点与不足”。通过本次会议,川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未来川大文博的发展到底需要思考什么样的大问题,同时又该如何立足川大与西南的特殊地理环境与背景,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会议最后,霍巍教授再次对与会专家致以了谢意,并邀线上、线下出席会议的人员一同合影留念。会议在线上、线下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图3:线上、线下与会人员合影
撰稿:李倩倩
摄影:李玉牛、李倩倩、韩芳
审校:周静